【聚焦社会实践】皖北四村振兴:特色实践中的破与立

发布者:施晓梅发布时间:2025-08-08浏览次数:10

715皖风数研安徽省蚌埠市杜郢村、阜阳市颍泉区姜堂镇、颍上县淮罗村及滁州市卸店村四地开展解码乡村振兴的区域路径——从产业突围到生态共生为主题皖北乡村振兴模式实地探访活动,通过实地考察、村民访谈和项目调研,探究四地在产业升级、文旅融合、生态保护等领域的创新实践与现实挑战,为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化推进提供一线样本。

调研队深入四村,探寻基层实践路径,记录因地制宜的发展探索。在阜阳市颍泉区姜堂镇,队员走进姜堂晟炎供销合作社规模化种植基地,技术人员田间指导。该村采用8:1:1股权结构(村集体占比最大),整合种植、销售全链条,村集体经济从 2020年的46万元增至2023年预计200万元,吸引80余名青壮年返乡,破解技术、渠道不足的产业困境,获政策与专家团队支持。蚌埠市杜郢村生机盎然,犀牛峰瀑布下的石榴小园里,亲子家庭体验石榴手作。当地依托涂山白花玉石籽石榴,串联自然景观与文化IP,推出手工酿造石榴酒及私人定制产品,农文旅融合模式年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非旺季客流稀少成村民困扰。颍上县淮罗村作为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乡村旅游重点村,湿地栈道旁渔家文化体验项目引客众多,50 余户渔家乐兴旺。村内配套停车场、采摘园、民宿客栈等设施,特色水产养殖与稻虾共作模式提升亩均收益,但湿地垃圾增多、水产尾水治理等生态压力渐显。滁州市卸店村 600 亩花卉基地内,16 间菊花烘干房满负荷运转,卸店小院民宿客流不断。依托产学研合作引入智力资源,结合美德银行积分制推进移风易俗,村庄活力提升,但土地流转协商成本高、青年吸引力不足仍是难题。

此次调研梳理出产业融合”“品牌赋能等可复制经验,揭示了乡村振兴的复杂性。四地实践也证明,乡村振兴需以特色产业为基、政策保障为纲、人才与生态为翼,未来这些探索有望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更多本土化样本,为战略落地提供实践参考。

(撰稿:汪曦 傅雨轩;摄影:李梓蒙 丁雪婷;一审:秦元芳;二审:张楠;三审:李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