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清晨,暑气已初显峥嵘,阳光洒在蚌埠市红塔村蜿蜒的乡道上。我们“乡振先锋队”实践团队怀揣着对乡土中国最本真的好奇与关切,正式开启在红塔村的“乡村振兴‘千村’调查”社会实践的旅程。此行的使命清晰而厚重——深入肌理,去倾听、去观察、去理解这片土地日常的脉动、发展的渴望与沉潜的挑战。
推开家门,倾听田野边的真实发声
我们走进红塔村,与村民们闲话家常。推开张大爷家的院门,摇着蒲扇的老人在绿荫下笑得质朴。话题从“家里种几亩地”“孩子在哪上学”这些烟火气十足的日常自然流淌开来。他们和善地讲述着蚌埠市的发展,便民设施的开设,政府对乡村事业的支持。没有预设的问卷,只有倾心的聆听。在家长里短间,村民的艰辛与期盼如溪流般汩汩而出:田间劳作的汗水与收成、对下一代教育的殷切目光……这些最真实的生活细节与未被满足的日常需求,远比冰冷的数字更能勾勒出乡村生活的立体图景。一户户走下来,我们了解到了蚌埠市红塔村真实情况,也感受到了这些年红塔村的改变。
聚焦发展,在村部触摸振兴的脉搏
与村干部们的座谈,则将视角拉升至村庄发展的宏观图景。村干部如数家珍,向我们清晰描绘了红塔村的人口结构、主要收入来源构成、乡村事业发展、医疗保障的健全。我们快速记录着关键信息:村里的产业如何在支撑蚌埠地区发展中定位?现有工业、农业的规模如何,未来发展的潜力又在何方?更令人振奋的是,我们系统梳理了当地政府为振兴乡村注入的强大推力——从惠农政策的精准滴灌,到道路硬化、水电网络等基础设施的显著改善,再到对特色种植养殖项目的真金白银扶持。红塔村里有葡萄园、有奶牛养殖场、有一些简单工业发展,这些都无疑推动了乡村经济发展,促进了产业的多元化。这些举措如何从纸面落到田间,其成效与瓶颈,在村干部坦诚的交流中逐渐清晰,也为蚌埠市红塔村今后的发展明确了道路和方向。
青年融入:泥土中的答案与责任担当
暮色四合,蝉鸣声声,我们踏上归程。红塔村的一日,如同一堂沉浸式的国情大课。它不仅让我们这群青年真正“沉”到了基层的泥土里,触摸到乡土中国最真实的温度与律动,更在双向奔赴中,让乡村日常运转的真实图景与发展诉求,通过我们的记录与传播,有了被外界更清晰“看见”的可能。
作为青年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的一次生动实践,我们深感此行意义深远。它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来自青年的观察视角与鲜活思考,所积累的第一手资料,未来必将转化为对乡村现状的深入分析,以及针对性强、可落地的建议。我们带走的,是田野调查的厚重笔记与内心深刻的共鸣;留下的,则是青春脉搏的跳动,以及对这片土地未来更深切的祝福与行动承诺。乡村振兴之路漫漫,而红塔村的这一天,已让我们无比确信:双脚踩在泥土里,才能听见大地深处最真实的心跳;青年融入家国的浪潮,方能为振兴之路点亮更多笃定前行的星光。
(撰稿:张国悦;一审:秦元芳;二审:张楠;三审:李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