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五育并举”教育理念,创新构建“预防-干预-成长”全链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相关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创新机制筑牢心理防线
学院立足“12345”心理育人模式,组建“春泥·旗帜”心理互助团队,整合专业教师、党员及寝室长等朋辈力量,形成“专业团队+朋辈支持”双轨机制。通过建立“寝室长周志”“辅导员谈心谈话”等动态监测方式,精准掌握学生心理状态。同时打造“心理小屋”“心灵驿站”“素质拓展基地”三大服务平台,累计服务学生300余人次。
品牌活动营造健康氛围
在“5·25心理健康月”期间,学院围绕“沐浴阳光,心光绽放”主题,开展创意解压、光影疗愈、匿名倾诉等系列活动。其中“心灵画卷”心理漫画赛和“心灵彩绘”海报设计赛涌现出《破茧》《向阳而生》等优秀作品。创新开展的“统数繁星”朋辈心理互助大赛选拔出30名“心灵守护者”,典型案例已汇编成培训教材。
科研成果助推工作提升
近期,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获得多项荣誉,《“12345”心理引擎:驱动高校学生心理育人的创新动力》项目获评校级“高校心理辅导站优秀案例”,钱晓昀等教师的研究论文获校级优秀论文奖。在蚌埠市第二届高校心理知识竞赛中,学院代表队荣获团队二等奖及“优秀集体奖”。
据悉,学院下一步将聚焦新生适应、学业压力等关键问题,推出“心灵成长训练营”等专项活动,并计划依托大数据技术构建“心理画像”系统,实现精准预警与干预,持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
(撰稿/摄影:冯阳阳;一审:秦元芳;二审:张楠;三审:李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