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桐树·知行】学院师生赴芜湖、淮南、铜陵、池州和马鞍山开展乡村振兴“千村”调查
发布时间: 2024-08-27 浏览次数: 10

为了更好地引导青年学子深入乡村振兴第一线,88日至11日,学院老师杨烨军、崔连标、周远翔和鲍丙飞等带领研究生调研团队,赴芜湖、淮南、铜陵、池州和马鞍山等地开展乡村振兴问卷调查活动。此次调研活动旨在深入了解乡村发展现状,探索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同时激发青年学子的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在芜湖市湾沚镇的桃园村、津元村和老村村,调研团队通过与村支部书记的交谈了解到,当地依托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实现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桃园村通过土地流转承包,发展了集生态农业、土地绿化、旅游观光、休闲垂钓为一体的生态产业,并与本村的旅游资源形成了完整的旅游产业链。津元村发展乡村旅游业,打造赏樱科普基地,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村民带来收益的同时拓宽了就业渠道。老村村推动乡村宜居建设,在乡村振兴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铜陵市西湖镇的农林村和朝山村通过发展绿色农业和生态旅游,实现了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农林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基础,发展现代农业,推动传统农业向农事体验、民俗风情、特色民宿等新型旅游业态转变,同时推进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朝山村则依托黄金产业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引进健康养老、乡村文化旅游类产业,形成乡村振兴建设中的特色与亮点。

池州市乌沙镇的联庄村和灯塔村以特色产业为引领,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新模式。灯塔村通过发展葛根产业,建立了160余亩的葛根基地,通过深加工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同时带动了当地群众的就业和增收,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马鞍山市当涂县的七房村以蟹苗养殖和服装加工为主导产业,带动农户增收;大青山挑花村通过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利用李白文化、诗歌文化、桃文化等元素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实施“精美环境、精品产业、精细治理”提升行动,推进“精致大青山”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淮南市潘集区高皇镇龙窝村和高皇村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蔬菜种植是两村的特色产业,也是重点发展项目之一。近年来,两村围绕蔬菜种植、加工、销售和推广延伸产业链,不仅在省内各大城市占领市场,还远销南京、上海、天津等地,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群众进一步增收、乡村振兴进一步推进注入动力

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乡村振兴战略给广大乡村带来的巨大变化,也认识到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挑战和问题。调研团队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通过这次调研,能够为乡村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同时也希望激发更多青年学子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调研团队的深入参与和积极贡献,不仅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案,也为青年学子搭建了一个展示才华、服务社会的平台。学院研究生李静雅、洪紫瑞、吴平平、江雨涛、李宇等参加了调研活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将有机会参与到这一伟大社会实践中来,用他们的青春和智慧,共同绘制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通过入户调查和问卷访谈,调研团队进一步深入了解了村民的生活状况、需求以及对乡村振兴政策的反馈,为政府部门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有助于进一步优化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此次调研活动得到了国家统计局芜湖调查队、国家统计局铜陵调查队和国家统计局淮南调查队、国家统计局池州调查队和国家统计局马鞍山调查队等的指导和支持。

(撰稿:洪紫瑞;摄影:李静雅;审核:杨烨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