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胜:在“寂寞”中守候阳光
发布时间: 2019-09-10 浏览次数: 551

    作为厦门大学经济学专业博士生,李小胜的人生规划本有很多条路可以选择,但他毕业后仍选择返回安徽财经大学任教,以报母校昔日培养之恩。返校后专心任教和科研,助力学校发展。
  李小胜,男,1976年3月出生,厦门大学经济学专业博士,安徽财经大学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讲本科生《统计学原理》、《抽样调查》、《货币与金融统计》和研究生《综合评价》等课程。教学考核多次评为“优秀”、获“澳华”奖教金和“科研标兵”等荣誉,被聘校“学术带头人”和校“龙湖学者”,2019年获全国优秀教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他具有极高的专业素养,在对学生的教育上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循循善诱,帮助他们成长成才,对不同潜质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对于直接就业的学生,重点进行职业规划指导,多名学生在他的关心下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岗位。对于考研的学生,重在鼓励和给予学习方法指导,许多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高校录取的学生念念不忘李老师曾给予的鼓励和支持。在研究生教学中,他主张教学与讨论同时进行,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他指导的研究生王申令在校期间发表两篇CSSCI期刊学术论文,并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中央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李小胜还鼓励学生参加各种项目申请,指导立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项目2项,省级项目5项。指导本科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多次获得省赛一等奖和二等奖。
  李小胜说,自己和学生的关系是亦师亦友,相处融洽,课上是师生,一起研讨问题,课下就是朋友,一起做饭、一起参加学术会议等等。在参加中国统计学2018年年会时,因为经费超标,李小胜自掏腰包帮学生垫付了部分费用。
  在李小胜眼中,教学和科研并不矛盾,搞好了科研,教学才会沉下去,教学教好了,科研上才能出成果。他认为如果不关注教学就不会知道学生需要什么,只有投入到科研才能了解科学的前沿动态,把前沿的学术问题积极反馈到课堂,形成互动效应,与时俱进。
  “想要做好科研就必须耐得住寂寞。”在科研这条路上李小胜一直坚信着这句话,并且将其贯彻在自己的科研实践中。在准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时,正值春节,阖家团聚,但李小胜心心念念他的科研事业,心无旁骛。一头扎进书房准备材料写申请,经常忙到凌晨两三点,没有一丝懈怠,更没有一句怨言。
  李小胜不仅在做科研时“耐得住寂寞”,在读书上更是如此。读书是李小胜为数不多的爱好之一,但是他所看的书籍都是自己的专业书籍和一些如《经济研究》这样的专业期刊杂志。假期里,经常一看就是一整天。
  正是凭着这种“耐得住寂寞”的品质,让他无论是在科研项目立项,还是在高质量论文发表,抑或在科研成果获奖上,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结项等级为良好;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1项,免于鉴定结项。目前主持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安徽省社科重点项目各1项。2012年以来,以第一作者在《中国工业经济》、《统计研究》、《Natural Hazards》、《世界经济》、《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经济科学》等刊物公开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20余篇,多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或获奖。他还出版专著2部,获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
  在学生眼中,李小胜是个授业有方的好老师,在同事眼中,他是一个喜欢分享的好同事。他参与组织发起安徽财经大学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统计与计量经济学论坛,邀请了国内外多名学者分享最新成果,为安财大统计学专业的发展提供了交流平台。
  而自己申报成功的国家社科、国家自然等课题申请书,他也都会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同事,还向同事详细介绍自己的申报经验和一些心得。当有同事让他帮忙修改课题申请书时,他从不推托,总是爽快地答应,认真仔细地去检查修改。
  李小胜就是这样,他用真诚和无私打动了很多人,守着寂寞,拥抱集体,心向阳光,成为大家眼中的一面旗帜,引导着向上的力量。

成长心语:
  学术是要交流的,一群人总会比一个人看得更细想得更多一些。大家一起分享交流经验,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所以我有什么好的方法,只要有人想学,我就会教给他们。
  对于我的学生,希望他们都能“认清自己,脚踏实地。”现在,大家最需要踏实肯干的精神,在重视课堂的基础上,积极投身科研,忌好高骛远,要认认真真学习、工作,不负青春,不负未来。


  安徽财经大学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副院长  李小胜

(转载自http://epaper.ahyouth.com/paperdetails.php?CurrPeid=1705&CurrSid=15590&newsid=47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