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内容:经济实惠的电动汽车被视为实现可持续交通的关键工具。然而,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技术依赖的关键金属资源的供应不确定性往往会通过价格波动体现,并已经成为影响动力电池生产成本、技术路线竞争及新能源汽车推广的关键因素(称为“绿色通胀”)。因此,亟需评估关键原材料价格变动对中国交通电气化及交通碳排放的综合影响,并寻求相关应对举措。研究交叉融合全球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GCAM)、动态物质流分析以及动力电池折旧模型,系统解析了关键金属材料(锂、钴、镍、锰)价格变动对7种动力电池技术发展、新能源汽车生命周期成本及其与传统燃油车的市场竞争力的传导机制,综合评估了关键金属材料价格变动对7类车型(乘用车、公共交通、货运卡车等)中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交通电气化及交通行业碳排放的系统关联影响,深入探讨了动力电池技术创新、报废电池材料回收、电池寿命延长等举措对抑制“绿色通胀”及实现减排目标的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关键原材料价格飙升使得新能源汽车成本持续走高,会削弱了新能源汽车对于传统燃油汽车的技术经济竞争力,大幅降低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及使用规模,并将阻碍中国交通部门减排目标的实现。然而,废旧电池材料回收可以“对冲”关键金属材料国际市场价格上涨的影响,对增强关键金属供应链安全稳定、推动新能源汽车可持续发展、保障交通减排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
报告人:王鹤潼
邀请人:崔连标
时间:2024年10月29日(周二)15:00-18:00
地点:西校图书馆三楼会议室
主办: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科研处
报告人简介:王鹤潼,青岛科技大学气候变迁与能源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特聘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能源低碳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管理,主要应用领域为低碳目标下清洁能源技术发展评估、清洁能源技术资源效应评估、新兴固废可持续管理、资源环境政策分析等。发表学术论文9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发表论文4篇。